華人一般傳統觀念認為:小孩子最好不要按摩。而「足療」是不是按摩呢?

吳若石神父將「足部反射健康法」引進台灣時,因為對中文的理解還不夠深入,因此媒體在報導這種新式健康法時,使用了「腳底按摩」這個名稱,後來也被一般人廣泛使用。

Morbi vitae purus dictum, ultrices tellus in, gravida lectus.

作者

腳丫編輯部

日期

2020 年 7 月 15 日

作者

腳丫編輯部

日期

2020 年 7 月 15 日

然「腳底按摩」中出現了「按摩」兩個字,那就不能使用在小孩子身上了,這個誤解使許多父母擔了不必要的心。

其實「吳若石神父足部反射健康法」是反射療法,不屬於按摩的範疇。直接在痠痛的部位,施以按、摩、推、拿等手法,以解除肌肉的痠痛狀況,這是「按摩」;在足部刺激反應區施作足療,以解決身體肢體、臟、腑及其他組織相關問題的方法,是「反射療法」。

那麼又該如何為孩子施作足療呢?

「吳若石神父足部反射健康法」講求先整體施作,再重點加強,這是最有效的足療施作方式。如果只針對某一反應區施作,通常效果沒那麼顯著,原因就在於「身體是整體的」這個概念。

◎適宜的施作時間

小孩子的身體還在發展中,接受足療的時間當然不能比照成人,愈小的孩子時間愈短。一般而言,為嬰兒施作足療的時間在5到10分鐘之間;幼兒則為10到20分之間;兒童的施作時間約在20到30分鐘間完成。

◎輕柔為主不下重手

為2歲以下的嬰兒施作足療時,基本上只用手施作,不使用操作棒,而且是使用手指腹等較柔軟處施作。

為2到6歲的幼兒施作足療時,也是使用輕柔的手法,但會視幼兒的體重及身體狀況,部分利用到指腹前端,稍微加強力度施作。

為6到12歲的兒童施作足療時,基本仍以徒手為主,操作棒為輔。現在的兒童因營養較佳,體格發育比以前好很多,部分國小五、六年級發育較快的兒童,雙腳已不比大人的小,為這樣的孩子施作足療時,原則上以成人的方法施作,但手法仍以輕柔為主。

◎在玩耍中讓孩子接受足療

和孩子玩耍的過程中,讓孩子慢慢接受雙腳即將接受足療,孩子或許不明瞭什麼是足療,只知道爸媽會在他的腳上玩遊戲,只要讓孩子認為這是玩耍的一部分就行了。

這個以孩子的腳為主體的遊戲過程,吳若石神父認為是非常重要而必須的,父母親千萬要有耐心。

以下分別就嬰兒、幼兒,及兒童的施作法逐一說明。

嬰兒

父母逗弄嬰兒是件快樂的事,看著孩子天真的笑容,可以消除一天在外工作的勞苦。父母與嬰兒之間的玩耍,是嬰兒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不僅有利身體的活動成長,更是嬰兒感受愛與安全的重要時光。在充滿愛而且感覺安全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,將來更能領受及實踐愛。

自我的身體是嬰兒最初始的玩具。他們會掰手指頭玩、吸吮腳趾頭,透過各種擺弄和玩耍認識自己的手腳和身體。父母親在這時和孩子玩,如果把重點放在嬰兒的腳上,孩子通常會很樂意,只要你不把他弄得太不舒服,些許的疼痛會被孩子認為是遊戲的一部分。

這就是我們強調的重點:在玩耍中讓孩子習慣玩腳,進而喜歡父母為他做足療。這是開始嬰兒足療的第一步,卻也是最重要的一步。

幼兒

如果孩子從嬰兒時期就開始接受足療,那到了幼兒時期通常也因習慣而持續。但如果幼兒是初次接受足療,或是嬰兒時期曾經接受,可是並沒有經常施作的話,那就視同初次接受足療。

「讓幼兒喜歡父母為他做足療」依然是為幼兒時期的孩子施作足療最重要的一件事,而以遊戲的方式作為暖身,讓幼兒在心理及身體上接受即將「施作足療」這件事。

施作足療會感到有些痠痛,但只要幼兒能夠忍受,甚至鼓勵幼兒忍受,幼兒大多能接受。不過千萬不要急,父母因為急於見到足療在幼兒身上發揮效果,忽略了這個步驟,結果在沒有預期下出現的疼痛,容易使幼兒害怕足療,甚至拒絕足療,再也不接受足療,那就是最糟糕的結果了。在為幼兒洗澡或共浴時,是引導孩子接受足療的好時機之一。

兒童

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懂事了,所以千萬不能用哄騙的方式讓孩子做足療,如果過程又不為孩子所喜歡,那麼孩子絕不會上第二次當,從此不接受足療,這樣的結果是我們不願意見到的。

請清楚地向孩子說明足療是什麼,同時告訴他為什麼要這麼做,在足療的過程中會有一些疼痛,這對他身體的某些狀況有好處。不是愈痛愈好,經由不斷地讚美,鼓勵孩子勇敢地接受可以忍受的疼痛。通常,這樣完整的溝通會有良好的效果。

讓孩子經常看到父母接受他人的足療服務,是引導孩子接受足療的好方法。這個階段的孩子容易模仿父母的行為:大人接受足療,所以他也要做足療。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,我們也見過性格比較叛逆的兒童,結果父親使用激將法,輕易就使孩子就範了。

本文摘自《親子足療:吳若石神父足部反射健康法2》吳若石、胡齊望 著。
圖片來源:pexels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