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許多的研究報告指出,不僅學生在運動中所發生的意外事件是校園事故最大的隱憂,就連一般民眾在平日運動及日常活動中,也隨時潛藏著發生運動傷害的危機。

Morbi vitae purus dictum, ultrices tellus in, gravida lectus.

作者

腳丫編輯部

日期

2020 年 10 月 13 日

作者

腳丫編輯部

日期

2020 年 10 月 13 日

是不能因此就因噎廢食,重要的是具備正確的運動觀念,並時時將預防運動傷害的原則牢記在心。當然,天有不測風雲,一旦發生了運動傷害,必須知道該如何正確地處理,如此才能將傷害降到最小,同時及早治癒。所以接下來要探討的,就是察覺運動傷害的各個層面。

何察覺運動傷害

廣義來說,運動傷害概括所有因為運動所引起的一切損傷與障礙,例如打籃球時發生手指吃蘿蔔乾的情況,但以嚴格的觀點來看,與運動技巧有關的特殊傷害,才可稱為運動傷害,例如快速跑步時大腿後肌拉傷。

無論如何,具體的運動傷害定義指的是「突發性的暴力對身體組織所產生的破壞作用」,但累積多次機械性作用力所造成的「微傷」,以後也會產生症狀或功能障礙,因此運動傷害也可視為是「由一次或多次的內發性或外加性作用力,對身體組織所造成的破壞結果」。

由此定義來看,運動傷害可分「有因果關係的」與「無因果 關係的」兩種,前者是由於運動本身所造成的直接性傷害;後者雖然不是因運動而造成傷害,但會影響運動本身的進行。

因場地器材的不適或裝備的不足,會提高運動傷害的可能。錯估自已適合的運動,往往也很容易造成運動傷害。

以傷害發生的原因來看,運動傷害的種類還可分為「內科性運動傷害」及「外科性運動傷害」:

內科性運動傷害

如猝死、循環不全症、中暑、熱衰竭、熱痙攣、運動性貧血、高尿酸血症、低血糖、電解質異常等,這些運動傷害的發生率很小且症狀不明顯,或症狀須經過一段時間才會顯現出來,所以常被忽略,但是一旦發生,往往會造成致命或棘手的情形。
.

外科性運動傷害

如一般人所熟知的皮膚創傷、骨折、捻挫、肌肉拉傷、韌帶斷裂、網球肘、游泳肩等皆是,這類傷害大都是肉眼看得見,或是馬上可以感覺得出來的疼痛,所以較易受到人們的注意,一般所謂的運動傷害即屬於此類。外科性運動傷害又可以再分為「運動外傷」與「運動障害」兩大類:
.

1.運動外傷(急性運動傷害)

一次內發性或外來性暴力所造成的組織破壞。舉凡因明顯之撞擊、跌倒、不明物之打擊等直接外力所引起之骨折、捻挫、皮膚創傷等傷害即稱之為運動外傷。

在所有的運動傷害中,30%左右是急性傷害,這類傷害往往事出突然,所以也就比較容易引起注意。如果處理得當,急性運動傷害通常可以完全恢復。

急性運動傷害最常見的徵兆是紅、腫、熱、痛。最明顯的例子是激烈運動中,因碰撞或姿勢不正確所造成的拉傷或扭傷等。常見的急性運動傷害有從事球類運動時容易發生踝關節、膝關節及手指的韌帶扭傷,其次是俗稱的「網球腿」,也就是小腿後肌拉傷,或伸指肌腱斷裂。
.

2.運動障害(慢性運動傷害)

運動障害是累積多次微小傷害所產生的結果,受傷者往往無法肯定在何時何地發生,其臨床演變過程各人不同,但最後總會因症狀嚴重到影響其運動能力而被發現。舉凡不明原因,或由長期過度訓練(overtraining)、過度使用(overuse)及訓練方法之不當而引起器官失調之傷害即稱為運動障害。

慢性運動傷害又可稱為「過度使用症候群」,約70%的運動傷害都是屬於這種類型。這類運動傷害不僅會產生疼痛感覺,還可能造成身體某些機能的功能障礙。通常發生的過程較為隱性,不容易立即察覺,治療後也不易完全痊癒。

如長時間在電腦桌前打字或上網,便會逐漸演發成肌肉或肌腱受傷的問題。常見症狀如網球肘、棒球肩、腱炎或疲勞性骨折、或從事慢跑者容易發生踝後方的「跟腱炎」及膝前方的「髕股骨關節軟骨軟化症」、從事網球者好發肘外側疼痛的「網球肘」(Tennis Elbow)。這些慢性傷害常與受傷者本身的體格或體能缺陷有關,或是所使用的場地、運動鞋或器械不良而導致的。

要避免運動障害最重要的關鍵在於預防,運動前應事先評估本身是否具有某些體格或體能的瑕疵、慎選不易受傷的運動項目、注意運動環境(場地、氣候等)、 器材及鞋子是否合宜、採取漸進式的訓練、不可好高騖遠或過度逞強。一旦出現身體不適的症狀時,應及早就醫診治。
.

運動傷害的防護

由於運動保健意識的提升,如何防範運動傷害的問題似乎已漸漸地受到社會大眾的關切,這當然是很好的現象,但更重要的是要造就出一個「不易發生運動傷害的身體」以及學習「防範運動傷害發生的方法」,前者是消極性運動傷害防護法,而後者是積極性運動傷害防護法。
.

消極防護法

運動前

1、做好健康檢查,以確保身體安全。
2、充分的休息與睡眠,將體能保持在最佳狀況。
3、足夠的熱身及伸展運動。
4、萬全之心理準備及完整的個人護具與裝備。
5、注意天候的變化,不可在高溫炎熱的環境下運動;天冷時,務必進行適當的熱身運動。
6、注意運動設備、場地及器材的安全。

運動中

1、集中精神但不可過度緊張。
2、心情放鬆但不可過度散漫、大意。
3、嚴守比賽規則,服從判決。
4、動作不可過度誇張或太勉強。
5、不可負傷運動。
6、不可過度運動。

運動後

1、充分實施緩身整理運動。
2、適當地攝取營養與水分,保持充足的休息與睡眠時間。
3、不宜馬上進食或入浴。
.

積極防護法

即是造就一個不容易發生運動傷害之方法,種類有體力強化法、熱身運動法、伸展運動法、運動按摩術及運動貼紮等。

體力強化法

強化身體體力要素的方法,包括:

1、有肌力強化法——肌肉可因其收縮方式及關節角度變化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力量。
2、爆發力強化法——肌肉在短時間內發揮出來的最大力量。
3、肌耐力強化法——肌肉在某一特定時間內,所能發揮出來的最大力量。
4、心肺功能強化法——指心臟、肺臟之呼吸循環之能力,體能中所謂心肺功能指的是全身性持久力。

熱身運動法

可以將「熱身運動」比喻為開車前的「熱車」。根據運動傷害的調查研究結果指出,因運動前未做熱身運動而發生運動傷害的案例,佔絕大多數,由此可見,運動前之熱身運動對預防運動傷害的發生是何等重要。熱身運動還包含生理及心理兩個層面的效益:
.

生理效益

1、提高肌肉機能:熱身運動可增加肌肉血液流量,促進肌肉新陳代謝而提高肌肉機能,提高關節的靈活性及強化韌帶的適應性,可避免或減少肌肉及關節的運動傷害。

2、提昇中樞神經系統之興奮性及機能:熱身運動具改善中樞神經機能、提高其興奮性、縮短其反應時間的效益。透過熱身運動可使每一動作或運動圓滿、順暢地完成,進而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。

3、提高呼吸循環機能:透過熱身運動來提高心肺呼吸循環機能,可以增強人體對運動條件的適應能力及運動效率,也能減少或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,特別是內科性心肺疾病,如猝死等不幸事件。
.

心理效益

熱身運動是透過動作之模擬練習、心理之意像演練等,來提高運動意識、緩和心理緊張,進而減少或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。熱身運動的做法可因運動項目、個人需求、鍛鍊程度、氣候條件的不同而有所變化。

本文摘自《運動傷害防治事典》葉文凌醫師 著。
圖片來源:photoAC

相關文章